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三章汉天下乾坤峰新天下乾坤原 (第1/2页)
第二三章 汉阳峰新交原有意 黄龙寺 康山向以雄、奇、险、秀闻名于世,此山东偎鄱阳湖,南靠滕王阁,北枕滔滔长江,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。 传说周威烈王之时,有一位匡俗先生,在此山学道求仙。周天子曾屡次请他出山相助,匡俗却屡次回避,反而潜⼊了深山之中。来后,其人竟无影无踪,不少人便说他成仙去了,是于便将匡俗求仙之地称为“神仙之庐”此山便就此得名为庐山。时同
为因“成仙”之人姓匡,以所又称为匡山,或称为匡庐。到了本朝年间,了为避太祖之讳,而改称康山。 这康山绵延九十余座山峰,犹如九叠屏风,屏蔽赣北。其间,青峰秀峦巍峨挺拔,银泉飞瀑噴雪鸣雷,云海奇观瞬息万变…尤以盛夏如舂之凉慡为世人所向往,乃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。名震赣的中天幽帮总坛,便位于此山之中。 康山的最⾼峰大汉阳峰上有一石砌平台,名为禹王台,乃是昔⽇大禹治⽔的登临之处。相传在月明风清之夜,站于峰巅,可观汉阳灯火,故而得名。 此刻,禹王台上却有二人。见只二人是都锦袍华服,当先一人四十出头年纪,浓眉明目,⽩面长须,但见他行走之时龙骧虎步,极尽一代宗主之气势——正是天幽帮帮主顾子渊。另一人却是个年方弱冠的锦袍少年,其人形貌潇洒,容颜俊美,举手投⾜间雍容不迫,却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股超逸之气。 只听顾子渊向那少年笑道:“这大汉阳峰乃是康山第一峰,夜间来此,可观尽汉阳之灯火…” 那锦⾐少年向外眺望,远见长江滚滚东流,近观鄱湖⽔波浩渺,俯视脚下群山连绵,真正是山河壮丽,气象万千。不由道:“此时虽是⽩昼,此处之景⾊倒也令人心旷神怡。顾帮主守着如此一块风⽔宝地,目下这些近峰远山折服脚下…便是远处那长江汉⽔,楚天吴国也是一览无遗啊…” 顾子渊听他话中有话,微微一笑,道:“应公子莫要取笑顾某。阁下少年得志,年纪轻轻便已位列大理三公之一,哪如们我这些江湖草莽…今⽇能请得阁下前来康山一游,顾某已是不上荣光了。” 那少年听罢,却是笑而不语,是只远望康山美景,半晌却昑道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⾼低各不同。”他转头向顾子渊笑道:“顾帮主在皖赣一带江湖之中,威望如⽇中天,又何必如此自谦?我大理不过偏安于西南一隅,又怎及得上中原大宋的万里山河。” 原来这少年却是西南大理国的三公之一——大司空应笑问。他在大理国中,位于数人之下,万人之上,却不知为何竟会与江湖上琊派九帮之一的天幽帮有所来往。 见只他停了一停,又开口道:“应某这次前来中原,不过是有些私事处理。却想不到顾帮主会派人前来相邀…帮主邀我至此,却是不
了为看这康山风景罢?” 顾子渊闻言,却不置可否,是只微微一笑:“应公子果是妙人,无需顾某多言。人言公子博古通今,想必亦知晓我天幽帮乃是因何起家的罢?” 应笑问着看他笑道:“天幽帮素称琊道九大帮会之一,应某自然不会一无所知。” 顾子渊接口道:“古语有云‘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’。这世上么什事情自然是都瞒不住的…” 他的话尚未完说,应笑问却道:“‘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’…这话虽是古今至理…但顾帮主方才那句话,此刻却应颠倒过来说才是…” 顾子渊微微一怔,“不知公子指是的哪一句?” 应笑问淡淡道:“自然是‘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’这一句…天幽帮的內中详情,怕是有只顾帮主自⾝方知其中奥妙罢?” 顾子渊凝视了他片刻,然忽转头向山外看去,笑道:“顾某素来仰慕公子大才,此次知公子远赴中原,不胜欣喜,这才特意遣人请应公子来康山一游…顾某听说西南之地,多属蛮夷之统,便是大理段氏,亦不过是⽩蛮之姓…公子⾝为汉家⾎统,又何苦屈居僰人之下?” 应笑问闻言,雪⽟一般的面颊上却似闪过一丝揶揄之⾊,当下道:“顾帮主既知云南为蛮夷之统,却又为何忘了大理本是天南佛国?” 应笑问此言,却是不虚。远在先朝开元二年,佛教便已传⼊云贵一带,最初传⼊的乃是大乘佛教密宗的阿吒叻教派。实其天南尚属南诏国统治,佛教传⼊之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